國控租賃:綜合服務構建醫療產業軟硬實力
2020年12月30日
受今年疫情的影響,醫療大健康生態圈加速重構,許多新生業態出現,固有的醫療模式早已打破,遠程醫療、分級問診等互聯網醫療和AI+醫療等新業態更是蓬勃發展;大健康行業的各個環節都在逐漸“換血”,通過創新的解決方案和手段賦能產業,重塑醫療這條至關重要的價值鏈。
在雙循環格局和“健康中國”背景下,在疫情倒逼行業突破創新的重要風口,業內如何適應市場和環境變化,如何在危中尋機、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12月29日,第一財經聯合國藥控股(中國)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云上會直播——后疫情時期:雙循環格局下的醫療產業創新與使命,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盧清君、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馮曉源、價值醫療顧問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梁嘉琳、國藥控股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芳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醫療資源亟待再分配
“基本所有三甲醫院門診量已經回到了疫前的水平,也就是說線下的醫療是無法替代的,這也促使我們考慮,不是因為疫情,就醫才要到線上去,而是整個醫療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改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馮曉源如此坦言。
誠然,疫情給醫療健康行業帶來了極大的變化,過往通常停留在線上預約、簡單咨詢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就診需求,全行業開始加速醫療模式的更新迭代。在這個過程中,“價值醫療”顯得尤為重要,即更高性價比的醫療健康服務。
養老、醫療、教育會成為未來拉動現代服務業的三駕馬車是公認的大趨勢,疫情更推動了老百姓對于醫療服務量的需求和服務單價的需求。價值醫療顧問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梁嘉琳認為,新冠疫情以來,很多地方為了減輕工商業主的負擔,進行減征或者免征的政策,所以醫保未來的增長空間非常有限。同時,目前中國患者就醫的自我負擔在20%到30%之間,未來如果要達到世衛組織的標準,需要再往下降。如果供給側未來都不能出很多錢,供給和需求的矛盾就會非常激烈,這個時候需要提升藥品器械、醫療衛生服務的性價比。
因此,如何通過擴大互聯網診療的服務形式、普及分級診療等模式,來提升醫療服務的性價比,是值得行業供給端深思的問題。
對此,國控租賃常務副總經理劉芳提出,隨著患者醫療需求日益旺盛,醫生資源的總量和質量,都面臨著缺口。通過這次疫情可以看到,包括三級醫院在內的傳統公立醫院在疫情中仍然占據著無可撼動的地位,但如果患者分流,對各級醫療資源信任度更高,而不是所有人涌到三級醫院,感染率會大大降低,這暴露出來分級診療有待加強。劉芳指出,“醫療主要源于信任,在價差不大的情況下,大家仍然愿意去三甲醫院。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體系,把信任資源通過體系嫁接出去,讓大家享受同等的服務,不會出現對公立大三甲之外的醫療資源沒有信任感的問題?!?/span>
對于醫療大健康產業的核心構成要件——支付,劉芳提到,醫療行業的“4+7”帶量采購,以及DRGs單病種付費以及鼓勵非公醫療,包括商業保險發展都越來越快。她表示,“目前‘4+7’藥品加成非常低,很多藥品價格跌破了想像,以前幾萬一個的支架現在跌到幾百塊錢,這也會給行業帶來很大的變化?!?。
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盧清君也認為,很多配套措施,包括醫保支付措施還不夠,這大大的限制了群眾和醫生在使用互聯網醫療的層次和深度?!皬倪h程會診到遠程診斷,到互聯網復診,甚至到一些用于居家的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實際上都可以在互聯網上開展。如果我們建立這樣一個協同體系,能夠讓醫生、專家,全科醫生在線連接起來,共同為患者診治,就可以解決患者在基層首診的時候出現的信任問題,這個信任體系就會慢慢建立起來。國家實際上也在大量鼓勵相關的措施?!?/span>
創新突破勢在必行
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就醫的人次大約為83億,但是國內能夠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生、護士等人員僅有一千多萬。面對醫療供需如此不平衡的現狀,僅憑培養更多的醫護專業人員遠遠不足以彌補巨大的差距,技術的發展和突破勢在必行。
馮曉源表示,互聯網解決了醫療的可及性問題,患者不用出家門就可以看病。但是伴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還出現了很多新的技術,目前一些新技術還是碎片化的,沒有形成上下游、生態圈的方式。對此,劉芳也認為,藥品和器械是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的行業,很多創新都只能集中在頭部企業。對于中小型的企業如何獲得創新的資金支持以及研發過渡期的商業化落地是個難點。
目前,制藥行業年營業收入在一個億以上的客群,大約只有一千家,占比約10%—20%。而在醫療器械行業,這個數值甚至不足5%。疫情之后,這一類大型企業可以獲得的貸款和資金充足。而另一方面,作為整個發展鏈條中重要基石的中小微企業,卻只有其中業績高增長的那部分能夠獲得資本的關注。
劉芳談到,國控租賃發揮對全產業鏈的潤滑劑功能,以資金為紐帶,以價值創造為目標,解決馮教授提到的碎片化問題,嫁接技術、流通、服務之間的各種資源。首先是發揮最基礎的金融服務功能,為醫療機構提供資金支持,通過以融資租賃為核心的業務手段,深入實體經濟;其次是發揮產業賦能的功能,通過五年來累積的對于生產環節、流通環節、醫療服務終端的把控能力,將獨家的股東優勢最大化,提供包括資源嫁接、品牌服務、產業運營在內的相關服務,推動鏈條上的各個環節的升級變革;另外在商業模式上堅持創新,把金融手段豐富為賦能手段,配合醫療行業企業融資特點和運營邏輯、配合融資和產業運營服務產品的創新,提出更為適配的產品和模式。
劉芳認為,產業金融服務商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群眾能夠應用的醫療手段不斷豐富,通過產業賦能,疊加跟醫療需求相匹配的服務產品。比如疫情之后比較火熱的IVD體外檢測行業,“中國人很厲害,美國人檢測需要一到兩周的時間,我們24小時就可以給你結果?!边@個行業在疫情之后快速生長起來,國控租賃也已經迅速發展起相應的配套業務,通過股債聯動的“風險債權”模式,將傳統融資租賃與股權投資相結合,推動發展期的行業和企業不斷進步。
不過,在重構醫療生態圈各個環節、為利益相關者帶來創新的解決方案之前,盧清君認為,很多互聯網、傳感技術,包括體外檢測和便攜式設備仍然不夠發達,產業支撐不夠成熟。政府試圖通過“帶量采購”、“取消藥品加成”調節出來一些空間,并增加人員方面的激勵機制和補償,減少在耗材、藥品方面的消耗,這需要漫長的發展過程。
梁嘉琳認為,醫療系統發展過程中,國家衛健委通過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國家醫保局通過醫保信息工程逐步統一醫學標準術語,統一藥品診斷的手術操作等等編碼規則,書同文,車同軌,逐漸完善醫療產業基礎建設。同時,歲末年初的關鍵詞“新基建”在數字健康行業中的應用也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前期投入很大,一旦落地見效之后,可以獲得很好的長期復利,未來可期。
軟硬兼備,機遇與未來
在當前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等技術愈發強大的形勢下,這些新興技術加速與醫療行業融合,滲透到包括預防、診斷、治療等在內的醫療各個環節,給人們就醫習慣、就醫方式等帶來改變的同時,這些融合也將對整個醫療產業和醫療體制帶來重大變化。
具體到臨床方面,馮曉源就指出,目前大數據的應用分析已經催生出許多有助于醫療的裝置、設備。AI可以把患者所有的信息都分析清楚,促使醫療資源更加優化配置。換句話說不會專家門診圍一群人,小醫生門診沒有人。此外,類似手術機器人這樣的創新很多,原來醫生開一百刀,一千刀才練出來的手,但是在AI的情況下,很快就可以把這些手術摸熟。未來,智慧醫療和智慧醫院是非常大的突破,在不久的將來,智慧醫療會讓信息不對稱逐漸減少,讓各種醫療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會逐漸的發展。
在具體實踐方面,劉芳分享了國控租賃過往或正在進行中的許多案例。例如在小型醫療機構方面,現在快速成長的口腔、醫美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對于這些偏小微類的客戶來說,他們在發展當中的需求,國控租賃可以通過線上金融的手段,通過數據化的分析,走線上金融的快速審批?!氨热缧大C端的客戶,在銀行機構申請,需要審批一兩個月,我們在這一個禮拜之內就需要把這件事情解決掉?!眹刈赓U現在也在自己打造產業園的服務,對于園區的建設以及園區的客戶,提供一整套的聯動化的服務,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服務,幫助整個醫療產業各個行業上的賽道企業快速發展,從而更快的構建出醫療產業的軟硬實力。
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在后疫情時代下,圍繞醫療行業的創新和大健康產業鏈的發展,以國控租賃為代表的社會力量在整個社會醫療產業價值提升當中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都將不再是紙上談兵,一切皆有可能。